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中國共產黨的道德生活指南



中國共產黨的道德生活指南
高雨莘 20171116
北京——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共產黨下達的審查要求讀起來像是清教徒的戒律:禁止在網上表現未成年人飲酒、賭博和極端暴力;禁止發布衣著暴露的圖片或對同性戀的描述;不得調侃宗教人物和信仰。
該指令針對的是中國蓬勃發展的網路娛樂產業,禁止的項目之多——68——引發了不同尋常的憤怒。除了常見的政治敏感話題,這份清單中還包括一些內容,曾經讓互聯網成為該國網民感到興奮和解放的空間。
共產黨審查制度的刻板並不新鮮,但過去一年裡清教徒式管制的升級,反映出習近平治下在更大範圍內塑造中國社會的力量。在高調打擊腐敗官員、徹底鉗制自由派知識分子之後,習近平開始實施針對民眾的一項最宏大的計劃:不僅試圖控制公民的政治觀念,還要管理他們道德生活的細節,其程度超過了自毛澤東以來的所有領導人。
習近平的某些措施依靠的是現有的控制工具:7月,官方新聞機構發布了新版的體例規範,禁止在新聞報導中使用粗俗的語言和網路流行語;6月,互聯網審查機構關閉了很多發布聳動的名人八卦的博客;包括學校課本和街頭廣告牌在內的其他信息管道,宣揚誠實、守法和孝順等傳統美德,這些都被認為是一個良好社會的基礎。
更大的努力促成了新規則和新機構的誕生:例如,3月通過的「好人法」保護個人不被他們幫助的人敲詐,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導致人們不敢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準備中的還有一個政府管理的社會信用體系,它通過追蹤個人數據——從財務信息到違反交通規則的記錄——來評估公民的信用。
這些政策雖然嚴厲,但卻源於政府的一些並非杞人憂天的考慮。中國老百姓經常感嘆,公共道德的淪喪正把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粗暴愚蠢、寡廉鮮恥、自私自利的市場。
調查機構益普索(Ipsos)7月份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47%的中國人將道德淪喪視為中國社會最令人擔憂的三大問題之一,超過了環境惡化和失業等其他緊迫挑戰。這種憂慮瀰漫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聽到關於欺詐的警示故事,比如針對失業青年的傳銷騙局和網上約會詐騙。
中國人對公共道德的擔憂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前,當時中國正遭受西方列強的蹂躪。中國的知識分子深入探究民族的靈魂,把中國的軟弱歸咎於民眾缺乏公民道德。歷任領導人,從蔣介石到鄧小平,都發動了強化「道德」的運動,對抗外國對國內政治的影響。
在習近平領導下,國家的道德建設圍繞著更宏大的主題,是他為中國勾勒的願景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民愛國、勤奮、文明,在精明強幹、紀律嚴明的共產黨領導下,已經做好準備,即將實現「民族復興」。
這一戰略令人想起「德治」這個中國政治古訓——社會和諧源自統治者的端正品行——但在實踐中,它所宣揚的是一種大雜燴,悉心挑選中國過去與現在的各種價值觀,將其混雜在一起。
它教導公眾在家庭中遵守儒家角色規範,在工作中則表現出資本主義的專業精神。它警告富有的官員不要背叛革命的艱苦樸素,告訴有抱負的企業家,要把愛國理想融入自己的工作之中。
規範公共道德的努力也意味著把不相干的政府行為塑造成一個條理清晰的意識型態體系。這場運動過分依賴監控和審查制度這樣的專制策略,令越來越多的公民看到了審查機構使命中的悖論,對它產生抵觸情緒:蓬勃發展的「低俗」娛樂活動遭到攻擊,而它恰恰是因為當局試圖對更複雜、更有批判性的藝術表達進行限制的結果。社會討論退化為粗魯的網上論戰,因為沒有空間可供人們進行更細緻、更尖銳的對話。
在上個月的共產黨領導層改組期間,北京一些街道沐浴著紅色的光輝。不少電子螢幕一週前還用來展示別克汽車和香奈兒的廣告,會議期間就變成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口號。長長的街道兩側貼滿國家宣傳海報,提倡勤儉節約。川流不息的行人並沒有駐足觀看。
中國領導人相信,他們新的意識型態大雜燴雖然不知所云,但是也不會令厭倦的民眾產生反感,他們的想法可能沒錯。但是他們也應該認識到,在人們勉強的順從之下,是日益增長的聽天由命情緒,這可能會威脅到某些至關重要的東西。
恭順的企業家和服從的官僚可能是易於管理的。但他們被迫拋棄了進取精神和對冒險的愛好,而對於習近平承諾為未來打造的創新型經濟來說,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品質。
高雨莘(Helen Gao)是一間研究公司的社會政策分析師,也是時報觀點作者。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