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台灣何時能讓中文成「外國語言」?




拉丁文興衰的啟示:台灣何時能讓流亡政權帶來的中文成「外國語言」?
Posted on2017/10/06                BO 肥皂箱
【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拉丁文和北京話,其實有高度相似性。這不是說這兩種語言很像,而是說它們都曾經作為「威權」用的語言,宰制另一個國家的人民。歐洲已經從拉丁文的束縛中走出來了,台灣呢?(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李彥輝
在讀完 Françoise Waquet 著的《Le latin ou L’ empire d’ un signe:XVIe-XXe siècle》(拉丁文帝國),本書的切入點在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至二十世紀,介紹拉丁文在這段時期的盛衰興廢, 發現台灣語言政策與歐洲拉丁文使用的興衰史有若干相似之處。
近日的台灣語文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的爭議,不僅讓我再次想起這本書的內容,因此想從中華民國在台灣時代,台灣語言演變與歐洲拉丁文興衰史發展進行比較,分成戒嚴時期、解嚴後 25 年、太陽花運動後 3 個時期做論述,同時以歐洲歷史做為借鏡,提供未來台灣語言發展的方向。
一、戒嚴時期:母語被中國流亡政府變成粗俗、低級
自中華民國內戰失敗逃來台灣後,統治台灣採用的官方語言是中文 (北京話),非台灣各族群使用的母語。此外,中國流亡政府來台灣,頒布過禁說方言的政策,限制台灣各族群母語的使用,並且從教育加強灌輸中國文化與很長時間中文的訓練。
想想從小學、國中、高中 12 年都有中文課程,不論是學寫方塊字到讀文言文與中國典籍,甚至從幼稚園年齡就要背唐詩三百首或是三字經。對於母語教育發展是全面禁止或刻意忽略,也有意的降低母語使用的價值與格調,變成使用母語是粗俗的、低級的,藉以凸顯出只有中文才具備美感與培養人文的價值。
這段時期母語的延續只能仰賴家庭教育,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年輕人為求好的出路,需要離開故鄉到外地求學與工作的背景下,家庭教育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連帶著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遭到輕視與沒落。獨尊中文的結果,變成理解知識、與人交流或是文字記錄只能從中文為途徑,其次為其他外文。
拉丁文和北京話類似,都是「威權」統治者帶進來的語言
這時的台灣語言狀況與歐洲中世紀相似。拉丁文本為羅馬人的語言,並非歐洲各族群的母語, 因為當時羅馬帝國擁有強盛的文明與文化,同時基督教為歐洲盛行的宗教,為了學習向羅馬帝國學習以及神權政治體制下,將拉丁文視為重要的語言,成為宗教與貴族專屬的語言,以便於學習知識與跟各國交流。
拉丁文為接近真理、傳達上帝福音的唯一途徑,為神職人員必備的語言,同時禁止將聖經或是知識翻譯成母語傳遞,拉丁文為知識壟斷的語言。因為拉丁文具有神聖性、尊貴性,因此母語視為低級、粗鄙的、不入流的語言,為農民、平民階級所使用。
簡而言之,台灣戒嚴時期與中世紀歐洲都是將外來語言賦予壟斷知識解讀與神聖的地位,禁止將知識典籍翻譯成母語 ;不同的是,歐洲母語的使用並沒有被打壓,也沒有強制學習外來語的政策,想成為神職人員或是貴族身分才需要學習拉丁文。
二、解嚴之後 25 年:台灣開始拯救母語,但教育仍是戒嚴時代的延續
1987 年解除戒嚴,開始開放黨禁、報禁等等的自由化運動,2000 年台灣領導人選舉更是產生政黨輪替的結果,並興起「本土化運動」,台灣開始出現專門的母語電視與廣播頻道,思想、政治與媒體方面逐漸鬆綁,也開啟對台灣語言政策批判與思考的聲音。
但是在教育上依然為戒嚴時代的延續,中文的學習比例重,母語的教育嚴重不足的情況。雖然將母語列為國民教育中的鄉土教育課程,但是依然視中文為主流,認為中文字、文言文、中國經典具備台灣語言的載體、台灣文化薰陶、培養台灣文明的作用。
因為先前母語的禁止以及刻意的忽略與劣化台灣語言發展,至於很多台灣傳統文化的傳承岌岌可危,民間試圖努力的復興,如 2001 年成立的台灣羅馬字協會。
羅馬帝國的滅亡,讓歐洲人也開始質疑拉丁文的權威性
這時的台灣語言狀況與歐洲文藝復興至宗教改革時期相似,歐洲發生羅馬帝國滅亡,發源地的消失造成拉丁文發展中斷,不過拉丁文依然是貴族、學者、神職人員專屬的語言,由於拉丁文為培養歐洲文明的搖籃,因此各界人士試圖搶救跟保存拉丁文文化。
這段時間的地理大發現,讓歐洲有接觸到更多不同文明的機會,傳教士為了宣揚上帝的福音,開始有人思考是否能藉由在地母語來傳教。不過影響拉丁文地位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時期教會的腐化,人們開始思考、懷疑拉丁文的對知識的壟斷,並且出現將聖經經典翻譯成母語的狀況。
如馬丁路德使用德語翻譯聖經,此時期開始挑戰神權的地位,同時也挑戰拉丁文的神聖性,試圖將知識與經典世俗化、平民化,但是教會的力量依然很強大,依然極力捍衛拉丁文獨尊的地位,學者與貴族仍習慣用拉丁文交流。
簡而言之,台灣解嚴之後 25 年與歐洲 15~17 世紀皆發生較大的歷史事件影響人們的思維,保守的社會受到衝擊,特別是當時的權威,外來語的地位開始受到質疑,不過外來語言依然為知識傳播與文化培養的主軸。
不同的是,歐洲的母語沒有被破壞跟打壓,母語吸收外來語言的架構、詞根、文法,成為新的詞彙創造的基本,相對的有崛起之勢,而台灣母語尚未創造新的詞彙。
三、太陽花運動之後:主體意識大鳴大放,台灣人終於開始思考自己是誰
2014 年的太陽花運動成功的阻止台灣治理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試圖出賣台灣利益給中國的意圖,在太陽花運動期間,公眾關注除了注意台灣經濟問題,也對現行的公共政治、社會價值觀、台灣主體意識以及台灣主權問題等議題大鳴大放,台灣公民意識有逐漸凝聚的傾向。
能夠有這樣的成果,除了傳統媒體的傳播以外,亦有賴於網路資訊的流通與各團體快速的串連。近 3 年關於原住民土地問題、原住民文化的復興的議題,連帶的歷史教育與語言教育的爭議正式的浮上檯面。
台灣人真正開始思考自己是誰,雖然中文還是佔著主流的地位,但是藉由開啟挖掘歷史資料、國際情勢發展與向各國經驗取經,如存在多族群的瑞士、存在南島民族的紐西蘭等國家的語言政策,試圖以多元文化的角度來提供台灣語言政策的方向與建議,引起台灣各界廣泛的討論。
台灣近幾個月的新聞,更能看到台灣領導人蔡英文的執政團隊嘗試實踐轉型正義的競選承諾,如 5 月份立法院決議將原住民語言為國家語言、7 月份花蓮縣光復鄉公所阿美族族語公文、9 月份文言文課綱比例爭議的新聞等等。
上述的過程,可以看到台灣正試著翻轉母語的困境,可以說開啟如同歐洲啟蒙時代的過程。因此,或許也能從歐洲啟蒙時代之後的歷史來提供台灣語言政策未來的方向。
啟蒙時代後,歐洲人開始認為孩童學拉丁文是浪費時間
歐洲啟蒙時代相信理性並且勇於求知。因為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以及圖書館、科學期刊、百科全書等大量知識累積, 非拉丁文著作大量產生,持續挑戰聖經不可質疑的地位,在質疑上帝的同時,也持續撼動著拉丁文的地位。
18 世紀的歐洲義務教育實行,拉丁文成為孩童人格培養的重要學科,由於孩童得花大量的時間學習拉丁文經典,不斷的有孩童對拉丁文教育的不適應跟痛苦的觀察語報告出爐,因此開啟真正的拉丁文興廢的戰爭。
支持者認為拉丁文已經不再具備實用的性質,孩童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成效不佳且扼殺孩童學習興趣 ,擁護者則極力的捍衛拉丁文的地位,認為這是奠基歐洲文化的基本以及培養完美人格必備的學習教材,也嘗試如何讓拉丁文學習變得有趣,但是事實證明學習拉丁文的素質逐年的低落。
此時在國際政治上,因為在法國政治與文化上的強勢,拉丁文官方主流的地位被法語所取代,在學術上,拉丁文依然是重要的語言,不過也會翻譯成母語發表論文與傳遞知識,在宗教上,拉丁文還是必學的科目,但是也逐見的放寬語言限制。
歐洲已經讓母語取代「權威」的語言拉丁文,台灣母語未來又在哪?
拉丁文的地位開始轉移,母語成為主流的語言 ,而母語使用的興起也造成歐洲民族主義跟民族國家的建立。直到 20 世紀,拉丁文成為研究宗教經典、古典文學、研究國際法、科學等重要的工具,但是已非絕對必需的科目,60 年代依然有拉丁文教育時數的討論。
從歐洲啟蒙時代至現代的變化,或許可以作為未來台灣語言發展的目標:台灣社會經過充分的反思、討論、深入研究與政策的推動後,母語的復興與發展蓬勃,成為台灣的官方語言,中文從官方語言的地位排除,成為外國語言。
中文的學習,特別是文言文、古代中國經典成為義務教育中選修的學科、大學教育中專業的科系。也因為母語成為真正的台灣官方語言,台灣文化得以延續傳承並且發揚,逐漸凸顯出台灣的獨特性,因而更加凝聚台灣意識。


2 則留言:

  1. 罰五塊錢?真的,真的要罰,因為有效!

    回覆刪除
  2. "文言文、古代中國經典成為義務教育中選修的學科、大學教育中專業的科系"-用台語之一的河洛話或客家話來教才是正途。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