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在美國看《戰狼2》




在美國看《戰狼2》
劉裘蒂:讓許多中國觀眾“揚眉吐氣”的元素,卻讓美國觀眾產生負面反應。中國式超級英雄外銷還得靠綜合實力。
更新於2017年8月10日 06:26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劉裘蒂
《戰狼2》自7月27日和28日分別在中國和美國首映以來,截至8月6日經歷了兩個周末,在中國創下超出30億元人民幣的票房(目前已刷新中國電影最高票房紀錄),而美國的票房大約為744.7萬元人民幣。
這之間的差距固然反映了美國只有53所戲院放映此片,但是更多的是《戰狼2》扛着“愛國主義”的包袱,凡是所有觸動中國觀眾的民族情結,也正是讓美國觀眾覺得疏離的主題。
上個周末的《好萊塢期限》報導,儘管《戰狼2》即將在中國創下票房紀錄,但無法得到海外市場認同,卻始終是中國電影的隱憂。而我認為這其中除了文化語境和口味不同的挑戰之外,《戰狼2》的主題,藉由一個中國式的超級英雄原型,依託“中國崛起”的敘事,更聚焦了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分歧。
關於《戰狼2》的英文報導及評論,除了談論在中國的票房,幾乎都是圍繞着“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的關鍵詞。
英國電視台BBC新聞的專稿標題為“《戰狼2》:民族主義動作片席捲中國”,而這篇文章一開始便就片中“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標語做文章,但是BBC的誤導翻譯顯然加深了這句話的分裂性:“Anyone who offends China will be killed no matter how far the target is.”勉強再翻回白話中文,這句話在英文里聽起來像:“任何冒犯中國的人,不論標的有多遠,都會被殲滅。”
這句話也曾經出現在《戰狼1》,在美國版的《戰狼2》被剪掉了。中文原文衍伸於《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里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西漢名將甘延壽和陳湯在攻滅匈奴郅支單于時,向漢宣帝上疏時的奏文。而“明犯強漢者”指的是“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的郅支單于。
中国社会
爱国主义动作片《战狼2》即将创中国票房纪录
《战狼2》上映11天票房累积4.7亿美元,预计将于周二成为中国票房冠军。业内人士表示吴京将成为内地真正的动作英雄。
BBC用的動詞是“offend”(冒犯),而不是“attack”(侵犯;攻打),顯然把原意里所說的自我防禦,在譯文中詮釋成對任何“冒犯”而準備報復的攻擊性。難怪英國有網友問:“難道僅僅是‘冒犯’就該被誅殺嗎?”
BBC的文章繼續寫道:
“那就是《戰狼 2》的標語,這個中國的票房寵兒,有相當分量的爆棚男性荷爾蒙(想想:燃燒的槍支、爆炸物和坦克),和捶胸的中國愛國主義。”
捶胸的中國愛國主義!這個標籤彷彿把《戰狼2》類比為政宣部門,把一個“和平崛起”的故事,解讀成“耀武揚威”,吳京是不是有點冤枉?
在紐約看《戰狼2》
拜賜於萬達集團在2012年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現在許多中國電影可以同步在美國放映。萬達影視傳媒是《戰狼 2》的製作出品方之一。但是中國有評論者認為《戰狼 2》在美國票房低落,媒體冷淡,是由於發行推廣不力。
紐約是北美最重要的海外華人市場,也聚集了最有國際視野的美國觀眾。在曼哈頓時代廣場旁邊的AMC戲院,我看的是8月6日(周日)晚上6點半的那場,現場大約300個座位,坐了六成滿。
放映前後我環視戲院數次,觸眼可及,我看不到任何一個西方的面孔。
離場的時候,我問旁邊的一個女孩兒是否喜歡這部電影,她說:“當然啊,是中國人!”
的確,這似乎道出了一個很簡單的分界線:《戰狼2》不但塑造了中國群眾渴望的“中國式超人”,也傳播了中國崛起和國際領導力的寓言。這兩者的心理訴求,恰恰觸動了中國觀眾的痛點。
但是讓中國人“揚眉吐氣”的元素,使得中國人為中國電影站隊,在美國卻有着負面的意味。
整體看來,西方媒體的報導多半是負面多於正面,但是中國的媒體大多選擇性地挑了一兩句讚揚之詞,直到BBC的文章在中國變成眾矢之的,但是其實BBC不是唯一用“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來概括《戰狼2》的西方媒體。
目前為止在西方媒體關於《戰狼2》的報導就兩種:一是在中國破紀錄的高票房,另一就是西方人的眼裡看來,主旋律軍事動作片,掛上了“民族主義”和“愛國意識”的標籤,不免讓人產生“教條”和“政治宣傳”的感覺。
外銷“中國式超級英雄”
今年七月初迪士尼和網易宣布,將共同打造中國首部漫威超級英雄漫畫,呈現具有時代感的“中國超級英雄”。之前漫威的各系列漫畫已採用不少中國元素,比如在1973年首次出現在《漫威特別版》的功夫大師上氣,其原型是李小龍。其他還有參加過國共內戰的肥眼鏡蛇、在崑崙學習拳術的鐵拳、棍術驚人的超膽俠等。
但是李小龍是華裔在國際電影舞台上唯一的接近超級英雄的偶像(成龍拒絕“超級英雄”的定位,也公開表示對此類電影的反感),他的作品涉及殖民主義所引起的不公正和種族間的衝突,表達了英國統治下香港華人感到的不安和邊緣化,以及身份定位和認同的焦慮。
在李小龍的電影中,中國武術成為對抗外國霸權的力量,將傳統武術與民族認同結合變成了敘事的核心。但是片中用來對抗殖民主義的是一個無形抽象的民族主義,不受任何具體的民族國家的圈限。
自從李小龍之後,在國際電影里還留有一個中式超人的空白。而這個中國式超級英雄的載體正好是“中國崛起”的故事。
在重慶發布會上,吳京表示:“中國的觀眾憋得太久,我們太需要在銀幕上看到一個中國的超級英雄了,我只是恰好點燃了觀眾的愛國熱情。”
吳京也曾在央視《開講啦》欄目上放下豪言:“國外有湯姆•克魯斯,史泰龍,阿諾德•施瓦辛格,咱中國熒屏上也應該有這樣的純爺們,我要拍一部純爺們的電影。”
在劇院里,至少有一半是跟我一樣不帶男性荷爾蒙的女士,我雖然不是動作片的狂熱粉,吳京的作品還是讓我覺得很爺們,而劇中冷鋒對於女上司龍小雲的“痴情”,和龍小雲用“結婚令”向他求婚,不免又挑逗了女性觀眾的少女心。
今年剛出版的新書《跟超級英雄學領導力》(Lead Like a Superhero),分析了12個美國經典的超級英雄偶像,以及他們代表的各種不同形式的領導力。
作者塞巴斯蒂安•李察以為,我們需要超級英雄的原因是幫助我們逃離枯燥平凡的日常生活,藉著沉溺在兒時的幻想,尋回一點我們失去的夢想,而特別對男性而言,找回一點男子氣概。正如《蝙蝠俠》電影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所說:“超級英雄在大眾文化心理彌補了一個空缺,相當於(現代版的)希臘神話。”
如果說英雄主義喚醒我們為比個人(“小我”)更有意義的價值(“大我”)而戰鬥,在中國社會,超級英雄與民族認同的集體意識不可或離。這也就是為什麼冷鋒一介孤膽英雄,最後靠着中國海軍艦隊的支援而完成撤僑的任務。
《戰狼2》從選題到道具,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崛起的驕傲:中國海軍052D驅逐艦、北汽BJ40紅色越野車、”軍轉民“都市SUV東風風神AX7、最新改型的59D 式坦克 . . . .
在視覺上,《戰狼 2》正是給予電影觀眾壯觀的“中國製造”的銀幕閱兵。正如吳京本人表示:“選擇國產59式的原因,就是想讓世界看看中國軍工的實力。”
中國崛起和軟實力
有人也許會說中國市場這麼大,自給自足,誰在乎美國人怎麼想?既然吳京為中國觀眾量身定製了“中國式超級英雄”,有誰在乎怎麼樣才能讓西方人接受,甚至愛上一個中國式超人呢?
然而吳京接受關於“中國式超級英雄”的媒體訪談時,不時對好萊塢美式英雄的挑釁,加上中國網友對於北美票房的關注,對BBC的責難,中國媒體對於海外評論的選擇性報導,這些都隱約透露了在高昂的民族自信下,也不可否認仍然有對於國際觀點十分在乎的事實。
《戰狼1》的背景在中國西南邊境,而《戰狼2》又把電影場景設立在非洲,幾乎一半的台詞都是用英文講述。說明了要呈現中國的軍事實力必定是在一個國際的舞台。
《戰狼2》在中國放映,得到了“國產電影保護月”和建軍90周年的護航,也間接受惠於中印邊境糾紛所挑起的情緒燃點。但是,《戰狼2》在中國觀眾燃爆的熱情,絕對不只是簡單的民族主義情結。
我認為《戰狼2》在不管是視覺上或是對話上,很多方面都代表了國產片的突破,這應該不是因為對國產片的期望過低。最重要的是可以感覺到導演的真誠和給力,才能拍出一部沒有矯飾的配音、沒有小鮮肉站隊、不充斥商業植入的故事。
相形之下,目前在美國主流院線同時還有另外兩部超級英雄片對打:9月8日才會在中國首映的《蜘蛛俠:英雄歸來》,在“爛番茄影評網”上顯示影評人點評指數92%,觀眾點評指數90%;以及在6月初即在中美放映的《神奇女俠》,爛番茄影評人點評指數92%,觀眾點評指數90%。
爛番茄影評網收載了五則關於《戰狼 2》的影評,平均只拿了40%點評指數。觀眾點評指數則是92%,而幾個觀眾的留言很極端,有些認為“值得驕傲”,有些“五分鐘就看不下去而離場”。
但是,《戰狼2》在中美票房的落差,除了顯示觀眾口味的不同,更受到負面的政治標籤影響。
《國際電影雜誌》的丹尼爾•伊根認為:“不幸的是,吳京作為一個演員有點僵硬,比打倒惡棍更難呈現令人信服的微笑。他的動作適合這種類型電影,《戰狼 2》包括了達到好萊塢級別的壯觀場景……但是,這部電影看起來很笨拙,幽默無趣,特別是在政治上……《狼戰2》就像一部政治宣傳片,冷鋒甚至揭示了一面中國國旗,作為通過交戰區的通行證……雖然這部電影是《戰狼1》的升級,但是《戰狼2》從來沒有突破其B級電影的格局。”
《好萊塢報導》的弗蘭克•薛克寫道:“按照冷鋒‘一朝是戰狼,終身是戰狼’這樣的台詞(水平),很難相信吳京需要其他兩個編劇協助。弗蘭克•格里羅,除了在吸雪茄時看起來很險惡,並發出‘我要那個狗娘養的!’這樣的命令,也沒有太多戲。美國觀眾最少也可能對不斷的中國式教條反感,儘管公平地說,這似乎是看一個類似蘭博的美國式電影人物要付出的公平代價。”
《洛杉磯時報》的諾爾•莫里對於片中的政治角度有比較平衡的觀察:“儘管有一些壯觀的戰鬥場面,美國觀眾對劇作家/導演/明星吳京的爆炸性軍事冒險片《狼戰 2》可能有興趣,是因為文化原因而不是娛樂。如果沒有別的,看這部電影如此密切地模仿大預算的好萊塢戰爭片,卻是來自對立的社會政治角度,是非常有趣的……”
雖然多數的時候《戰狼2》只是個平淡的類型片,它帶有一種令人振奮的愛國激情:當其餘的世界只是壓迫人的時候,中國人將保護受壓迫者的最佳利益。這讓我們警覺到我們在美國大片中習慣找到的預設,只是在這裡英雄和惡棍的角色互換了。”
但是這些“愛國”標籤使得美國觀眾無法越過教條政宣片的心理屏障,在沒看到電影的情況下,卻對於本片的本質遽下結論。同時,這些評論也可以證明,典型的美國觀眾並不期待一個好萊塢式的中國表演,他們也缺乏對於中國近代史的了解,更無法設身處地想中國的民族情結,因此他們對於《戰狼2》的主旋律無感是可以想見的。
當然,中國網民可以認為西方人所有對中國愛國主義的排斥,都是“見不得中國好”的心態作祟,或像吳京所描述的“戴着有色的眼鏡”,但是不容否認的是,《戰狼2》的製作團隊可能低估了圍繞着中國國防軍備的西方語境,並且作品裡的敘事語言所表達的“中國式觀點”,下手似乎重了些。
今年二月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06年至2016年之間,美國人對中國的負面看法從29%上升到55%,增加了26個百分點。
但是在四月初中美領袖高峰會議的前夕,皮尤研究中心發布最新調查結果,由於當時美國人對來自中國的經濟威脅的擔憂減弱,44%的美國人對中國抱有好感,高於一年前的37%:對華持負面看法的為47%,比2015年下降8個百分點。
皮尤研究中心的二月份報告也指出,在全球權力平衡方面,三分之二受訪的中國人在2015年表示,中國最終將會,或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先的超級大國。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人的看法接近各半:約有48%認為中國永遠不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領先的超級大國,而46%認為中國最終會,或已經取代美國的地位。相比之下,57%的美國人在2009年時認為中國永遠不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首強。
愛國主義並不只是一個中國的現象,二次大戰時期,漫威也推出了《美國隊長》的漫畫原型,當時它的創作者認為,美國人需要一個能夠對抗德國、提高軍隊和大眾士氣的超級英雄。《美國隊長》電影版的導演拉索兄弟是《戰狼 2》的電影顧問。
看了這些媒體的報導或是影評,不免會造成一個有潛在攻擊性的中國崛起的印象。中國的影響力和領導力到底在哪裡?真正看了這部片子以後,其實它講的是一種和平的關懷,但是卻觸動了美國媒體經常把國防實力與軍事野心聯繫起來的傾向,因此在傳譯上有所扭曲。
中國的文化要發揮國際影響力,如果僅僅透過一部軍事片,即使這部軍事片拍得再好,可能都有一種反效果,因為它跟軟實力主要代表的精神似乎是對立的。
並且中國人必須要了解西方人是如何真正看待中國,才能在傳譯上更有效地表達敘事背後的意圖,避免誤解的傳譯。我認為如果有更多電影能夠用更微妙的方式,來講述中國式超級英雄的故事,久而久之,至少某些國際觀眾就會承認中國式超級英雄的魅力。
中國電影應該講故事,不講口號
但是在這之前,中國電影想要打入美國市場,單純地想要模仿好萊塢的套路,或是迎合美國人的口味,可能永遠無法克服文化認同的落差。
中國電影想要走出國門,並不能專靠電影本身,而是需要考慮整體文化語境的對外傳播,從流行音樂、當代藝術、時尚設計、到文學創作。而所謂普世的價值觀,並不是一個訴諸單向的民族情緒就可以傳達。
好萊塢文化佔領全球,跟“二戰”後美國的國力與通俗文化的強勢同步,也結合了對於美國式生活的嚮往。相對地,美國觀眾對於中國電影的冷漠,某種程度是由於缺乏對於中國式思維和生命情調的好奇,更遑論嚮往。
《戰狼2》對話中明顯強調中西的對比,但是我不免要問:情節里關於政府對於中國公民的保護,以及中國實力在世界舞台的角色,都是顯而易見,難道非得要用當頭棒喝的方式,把美國人和(歐洲)僱傭兵以“歸類”的刻板印象方式踐踏在腳下才說得清嗎?
比方說,片尾僱傭兵老爹和冷鋒的對話,老爹說:“你們這些民族就是膽小懦弱,就該一輩子被欺壓。” 冷鋒說:“那是以前。”
在片中Rachel(盧靖姍飾)想要藉由推特聯繫美國領事館請求保護,也被冷鋒揶揄了一番。這個美國領事館不管用的“反白”情節,在片中隨處可見。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不是印證了西方觀眾對於這個意識形態的排斥,認為它是一種政宣工具,甚至是意識形態導向而製造出來的票房?
RogerEbert.com影評網刊載了西蒙•艾布拉姆斯的評論:“激進侵略性的中國動作片《戰狼2》不是無害的軍事宣傳片……其人物的愛國主義意識建立在種族主義的前提上,若是出現在歐洲或美國的敘事,就會被公正地批評為醜陋的“白人救主”權力幻想……看《戰狼2》讓我想起了80年代時看像《蘭博2》這樣的醜陋、擺弄人和不動人的瞎掰。”
這則影評雖然有些極端,但講故事向來是許多中國電影普遍的弱點,而其中又以過度說明為最。我認為中國電影在製作上不妨採用我所謂的“八分滿哲學”,講故事說到八分滿,沒有必要把故事背後的理念完全說透,留給觀眾一點想象的空間。這也就是藝術創作與政治宣傳之間的微妙區別。
《戰狼 2》片尾有一幕聚焦中國護照,凸顯的信息是:“當你在國外際遇危險,不要讓步!請記取,在你背後,有一個堅強雄厚的祖國。”從美學的角度而言,這個鏡頭有畫蛇添足之嫌,因為故事情節已經更有力度地體現了這些文字的精神,讓人不免懷疑電影團隊是否對觀眾的領悟力沒有足夠的信心,明明軍艦都派來保護同胞了,難道非得要挑明這個口號,才能保證票房的成功?
《戰狼 2》給中國觀眾帶來了中國式的超級英雄,也給國產電影打了雞血,它提醒了我們,柔軟的文化傳播力靠的是動人的故事,不是精彩的拳腳,龐大的文化閱兵,或是強烈的民族意識。
我期待《戰狼 3》,因為這裡面的盼頭,是中國電影正在逐步找到屬於我們、又能與世界分享的超級英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