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中國發展:十字路口的選擇



中國發展:十字路口的選擇         
更新於2017213 07:06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人 朱潔
上周六(211日),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舉辦的中國發展論壇上,知名學者與資深政經從業者匯聚一堂,以十字路口的國度為主題討論中國的未來,議題包括中國模式的適用性、經濟金融的發展與挑戰等。
中國模式的辯論
民主選舉是西方政治合法性的基石,然而2016年的種種國際黑天鵝事件,讓人看到選民並不總是理性和道德的,由此促發了對西方民主制度的替代模式的討論。
美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的基辛格中美關系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表示,中國作為一黨執政、政府介入明顯的市場經濟體,與西方民主政治形成鮮明對比。然而,雖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發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但中國模式仍然未必能夠取代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在中國,政府對公民自由和人權的限制、裙帶資本主義、貧富差距加大、經濟增長放緩等問題都令人擔憂。對外,中國無法展示令人信服的軟實力;對內,隨著中國不斷開放,內外有別這種將內政與外交分開處理的慣例,今後也將越來越難以維持——中國模式或為中國陷阱。國際社會樂意接受中國的支票,但將繼續對中國的政治制度保持警惕。即便中國將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但未必能交換來世界領袖地位,經濟發展亦不能保證國內的穩定
當然,戴博認同中國模式的成功,至少證明瞭西方民主也不是普世的。同時,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無論是中國模式還是美國模式,因同樣絕對註重國家主權,都將面對人才流動、科技創新等趨勢的強烈沖擊。
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系的外籍教授、博導貝淡寧(Daniel A. Bell),則主張將中國賢能政治(political meritocracy的理想,與西方民主政治有效結合起來。他認為,中國實行賢能政治,是由國家規模、政治文化、歷史國情而定的。他表示,在中國,民主政治更適用基層政府;而高層級的政府需要賢能政治,人才的選拔應當註重政治經驗、高度智識能力和社交能力,並將這種組合不斷在高層和基層間進行實驗。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疆域廣闊多元、政府層級眾多;另一方面,2500多年來,賢能政治在中國政治文化中一直至關重要。《禮記》中選賢與能的描述,在帝制時期就通過科舉選士得到某種意義上的實現。
海外投资
貝淡寧指出,當然,正如民主政治並不完美,賢能政治的理想與現實也存在差距,例如腐敗會破壞這一重要品質,因此反腐工作攸關賢能政治的成敗。
至於這種模式能否出口,貝淡寧表示,賢能政治更適用於有類似傳統的大型非民主國家。中國需要在本國樹立起足以激勵其他國家的良好模型,並不斷分享經驗、幫助培訓,從而幫助他國建立起支撐賢能政治的相關知識和機制。
經濟金融的思考
世界與中國的債務問題在論壇中備受關註。英國金融服務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前任主席Adair Turner表示,這個債務宿醉中的世界,面臨不外乎三個選擇:一是持續的低增長、低通漲,導致債務負擔並無減緩;二是債務在超低利率下得到削減,但也引發新的債務;三是一筆勾銷現有債務,在破產和重組中進行變革,但會帶來更多更快的風險。他預測,中國的增長會不斷減速、重組將不斷推遲,但重組和變革在某一天必將發生。
Adair Turner接著說,在美國,特朗普新政會是一支強勁的速效針,但在中期會帶來不小的風險。財政刺激、減少監管、減低稅務將提升需求,但會加劇不平等。通過提升關稅或企業稅等實現的保護主義,也將給全球帶來不確定性。
但倫敦政經學院的經濟學教授金刻羽表示,不必高估中美貿易戰的可能性。中國為蘋果等跨國公司提供的增值服務雖然不多,卻很關鍵,如果換回到美國,會導致產品價格大幅上升,反而為中國競爭者帶來良機,對美國來說,得不償失。
芬蘭央行轉型經濟研究所所長Likka Korhonen表示,中國企業、政府和個人稅務增長加快,因為提升債務是政府刺激經濟、維持高增長的一個工具。雖然中國與同等收入的國家相比債務水平並不算高,但對它相對不成熟的監管系統是一個挑戰。香港大學法學院教授Douglas Arner也表示,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第二快增長的影子銀行、金融市場高速證券化、突飛猛進的電子商務、依賴監管套利的金融科技創業,直到近期才引起監管者的註意。
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在摸爬滾打中實現了高速發展,上岸後正處在十字路口,前路漫漫,道阻且長,但還是要走下去。讓我們一起繼續觀察,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